“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喜爱江南菜的老饕,对阳澄湖大闸蟹必然是情有独钟,对阳澄湖的“水八仙”“湖八鲜”也是如数家珍。早在2008年,相城区就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阳澄湖湖八仙美食之乡”。
近年来,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旅游烹饪系站高位、揽全局,依托江苏省李顺才烹饪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资源,担当起传播、传承阳澄湖“水八仙”传统美食文化的历史使命,研究规划并落地实施,将传统古法制作技艺移植到烹饪专业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品味“阳澄湖水八仙”本土特色美食文化。通过体验菜品制作,学生们学到了传统美食制作技艺,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职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学校把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积极融入育人全过程,地方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得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学校旅游烹饪系探索总结出将地方民间传统文化技艺移植进专业课堂,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即以本区域的优秀传统项目为切入点,推动项目移植并融入专业内涵建设,着力开展传统项目技艺及文化研究;发挥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效能,引领教授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引进传统美食制作大师,充实壮大专业师资队伍;校企协同育人,共赢发展,传承弘扬传统美食技能技艺;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办学特色发展。
经过几年探索,相城传统项目技艺及非遗文化已成为相城中专旅游烹饪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源头活水,取得了一批具有文化含量的优秀成果,获得国内相关非遗奖项50多项。2022年,在第三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社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上,相城中专李顺才老师主持的《地方非遗传承,移植专业课堂》荣获全国职教“非遗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学生创作的作品分别获得创新非遗作品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学校先后获得“乡土技能人才贡献奖”“江苏省阳澄湖厨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苏州市职业院校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荣誉称号。
苏州评弹是吴文化的活化石、是苏州的靓丽名片,也是苏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百年来三弦琵琶衬托着吴侬软语的轻弹浅唱,始终回荡在苏州古城的街头巷尾、江南水乡的稻田阡陌间。
苏州评弹学校自90年代起,紧跟时代特征,始终牢记文艺服务人民的初心。学校坚持以评弹艺术为核心,顺势应时发展不同的服务模式与内容,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成立了裕馨文化志愿服务队。
自成立裕馨文化志愿服务队后,学校文化服务呈现出正规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立足学校所在地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拥有大量外籍学生的特点,结合志愿者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向外籍人士宣传评弹文化的服务模式。志愿队以独墅湖高教区为中心,长期服务于本区域内的外籍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先后承接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的公益文化推广活动、荷兰副首相参观苏州市福利院的志愿服务展示活动。
裕馨文化志愿服务队以社区、护理院、福利院等为服务的中心,以普通居民、的文化服务为重点。针对新苏州人需要了解、熟悉、融入苏州本土文化的需求,根据各社区不同的特点量身定制服务项目。运用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开展教苏州话、导赏苏州评弹、介绍苏州文化等服务。
裕馨文化志愿服务队的一大特色是服务于少年儿童的苏州话推广。利用丰富的苏州童谣资源,以活泼生动的形式教苏州话、用苏州话。面向老苏州则设计“新人唱经典”“新人说新书”的内容,为老苏州送上评弹经典书目与志愿者编创演的新节目,丰富了社区文化。同时,为了进一步满足老苏州们深入接触评弹文化的需求,志愿服务队与社区共同设计体验式评弹教学模块,深入浅出地指导老苏州自己讲自己的故事、居民讲身边的故事。志愿服务队与百步街社区开展的“家风”社区故事会,从志愿者表演到居民教学,最后居民自己表演,形成了送文化、种文化、孵文化的新型模式。
百戏之祖昆曲,2008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唱腔,妙喉婉转、吴侬软语、一唱三叹,它的舞姿,裙裾翩飞、轻盈梦幻。苏州市艺术学校采用现代师徒制的教育模式,研发《非遗艺术·大美昆曲》系列专题精品课程,培养昆曲传承人才,传播深种中华文化自信,引领昆曲更好、更深入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彰显昆曲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校参与“吴韵汉风云聚”系列活动、海外台湾青少年“云中看江苏”网上冬令营,并组织开展“非遗进台生校园”活动。“吴韵汉风云聚”系列活动由国台办指导、省台办主办,艺校教师从昆曲妆容装扮、身形训练、毯功技巧、剧目人物、戏文泥人等多个方向进行讲解,让参与者全面了解非遗艺术,领略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进台生校园”活动中,昆曲资深专业教师走进华东台商子女学校,普及昆曲知识,并对昆曲中的唱腔、曲牌、行当、武戏、文戏等内容做表演,现场两岸师生共同表演了昆曲代表作《牡丹亭•惊梦》,给台湾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互动演出。学校连续两年参与“云中看江苏”网上冬令营活动,组织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研发的《戏曲容妆赏析》《旦角身段之开门动作》《昆曲四功五法之抢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团和气》五门非遗专题微课成为了“非遗苏州专场”的重要课程。
助力戏曲通识教育,弘扬江南文化。苏州市艺术学校昆曲旦行(形体)中心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并在2021年,学校成功申报全国首家昆曲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实现了云培训、云体验、云考级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昆曲社会培训模式,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推广昆曲艺术,累计参加昆曲体验、培训、考级的人数逾万人,获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和推介。
未来,苏州市艺术学校将逐步扩大昆曲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渗透面,增加群众与昆曲零距离欣赏、学习、体验的机会,打造江南名片,为全力塑造苏州江南文化核心城市地位贡献艺校力量,让“百戏之祖”代代传承,让昆曲在新时代的“良辰美景”中“姹紫嫣红”。
把大学课堂搬进茶企“生产线月,正直春茶采摘旺季,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茶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国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园基地进行春茶采摘制茶活动,帮助茶农采摘茶叶,促进增收。
同学们经过采茶师傅的简单培训后,化身“采茶工”穿梭于茶树间,小心翼翼地将一片片鲜嫩的芽叶摘下,放进背篓。并现场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碧螺春制作技艺传承人严介龙等中国炒茶大师炒制今年的新茶。制作流程采用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传统技艺的炒制。
通过实践,同学们切身体会到碧螺春茶的“来之不易”,一斤特等一级碧螺春干茶需要采摘7-8万颗茶芽,挑拣大概6万次,而且碧螺春茶必须当天采摘,当天挑拣、炒制。春寒料峭时采茶更为不易,需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嫩叶方能制得好茶。
近年来,苏州农职院根植地方沃土,把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的风向标插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上。2019年以来,学校与东山镇多家茶叶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共建党建教育实践基地、耕读大学堂、科普劝农长廊,聘请制茶大师为产业教授,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训,依托茶企实训基地推动课程与技术、教学与生产精准对接,把大学课堂搬进“生产线”,为茶产业培养更高素质、更高职业能力、更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