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小九直播app

大慈大悲加特林机枪扫射渡众生为减少伤亡而诞生的加特林机枪

产品时间:2024-08-13 来源:干法制粒机

推荐产品
详细介绍

  如果提起加特林机枪,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终结者》里,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那位来自未来的机器人拎着加特林扫射的样子。或者是武装直升机上的加特林对准地面轰然开火。而加特林机枪的原理也不仅仅被用于班组压制用武器,甚至是改良为了加特林机炮,用于战斗机和军舰,在多个武器平台上都有优异表现。那么这种神奇的武器,它的前世今生是如何的呢?

  说来你可能不信,加特林机枪发明的最初用途,是为减少战争中的人员受伤或死亡。说白了就是一款为了悬壶济世,普渡众生开发的武器…………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彼时美国一时间分成了北方的联邦军和南方的邦联军,并且相互发动了进攻。北方的联邦军虽然生产力强大,并且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但是他们的领导层却不怎么样。不仅联邦军的将领们普遍素质差劲,就连联邦军的顶头上司,美国大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也不是多出色的人。毕竟林肯指挥军队的方式,基本是靠电话、电报、骑着快马的信使和飞鸽传书来搞的。

  那这样的结果就很要命了,手握数十万大军的林肯大总统指挥大军兵分多路、分进合击,试图一口吞掉南方的邦联军。然而,这种遥控指挥军队的作法实在是不靠谱,联邦军的攻势看似气势汹汹,但结果却是一地鸡毛。在南方邦联军名将石墙托马斯·乔纳森·杰克逊的指挥下,两万邦联军骑兵把六十万联邦军打的满地找牙。可以说自此一战后,联邦攻为守,战场态势也进入了相持阶段之中。

  可当年的战争模式远不是现在这样的打法,也比不上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于连拿破仑战争时期都比不来,战争彻底就进入了排队枪毙的阶段。双方士兵会排成方阵,相互靠近对方,然后大家开始打排枪。相比于欧洲早就开始拉散兵线,美国才起步从线列步兵往散兵线转。这一战争模式就造成了敌我双方的士兵损失惨重,大量的美国人就死在了这种无意义的低效战争之中。

  而这一结果也刺激了一位美国的发明大王——理查德·乔丹·加特林。此人有一个可以放到小说里当主角模板的人设——他是美国的发明大王,发明了播种机、蒸汽拖拉机等等先进设备,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家里坐拥千亩良田不说,他本人也是医学博士,更有一个做州长的姐夫。这人生随便扔个小说里,妥妥是个主角没跑了。但是这位加特林先生却不仅仅希望如此,他更希望的是能够治病救人——物理方式上的。

  加特林先生开发武器的想法萌生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原因主要在于他看到了太多好小伙子死在军队。可他并不认为这是军队的医疗体系有问题,反而认为是死于低效的线列步兵战术。毕竟线列步兵的火力十分有限,只能靠堆数量来提高火力密度。所以加特林为了快点结束战争,他决定发明一种新式武器,以极大提高火力密度的方式,在解决战争的同时,减少士兵们的伤亡。

  加特林的在机枪的设计思路上格外的简单粗暴,他依照了自己以前发明的播种机的原理来发明武器。当时要想加强武器的效率,就只能多加枪管,效果十分有限,因为子弹都被一次发射出去了。如果想要解决这一个问题的话,必须保证子弹的不间断发射和反复上弹,若无法解决的话,新武器也就没有一点价值了。

  第一个方案是采用弹膛和枪膛分离的,且尾部是封闭的并有一个撞击火帽。开火方式则需要摇动曲柄带动六根以圆形排列的枪管旋转,子弹则从供弹的倾斜漏斗里进入枪管后面的闭锁槽,旋转至特定位置时,子弹会被撞针击发。待进入另一个特定位置时,子弹会被退出机枪。重复上面的动作,可以让加特林机枪达到每分钟200发的射速。

  唯一的问题是当时的纸壳枪弹有火药燃气泄露问题,所以加特林采用了最新式的金属弹壳枪弹,这个设计在日后会是影响了所有枪械设计的跨时代设计。

  而另一个结构则是采用了铜制弹壳边缘发火式枪弹,并且采用了锥形枪膛,来克服独立枪膛与弹膛同轴问题,枪膛后部为漏斗型可以让子弹更容易进入枪管。其余设计则与第一种设计区别不大。所以这种设计就相对少见,我们现在主流看到的设计都是第一种设计的延续居多。

  加特林机枪在1861年完成,并在1862年申请了专利,尽管当时机枪的研究已然浮现,不过上了正轨的却是加特林机枪。这种全长107.9厘米的加特林机枪被装在一个有两个轮子的枪架上,战斗全重则为27公斤左右。虽然说沉重的加特林机枪只能用马匹拖拽前进,而且在战场上瞄准不易,只能靠泼洒弹雨来作战。可是考虑当时步枪一分钟才打三发子弹,而加特林机枪能打出去600发,当真是给敌人来了一次物理超度。

  战况不顺的美国陆军,当即向加特林成立的加特林公司订购了100架加特林机枪,用于对南方邦联军的作战之中。战斗中,加特林机枪战果明显,物理超度了一地的邦联军士兵,可比过去的排枪好多了。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它的射速取决于你摇动曲柄的速度,摇动速度越快,射击速度也就越快。所以很多无经验的射手,看到敌人一窝蜂的冲过来的时候,就会疯狂的摇动曲柄,结果就是把子弹快速打光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加特林机枪的销量不佳,虽然英国和俄国军队都购买设计图,并且建厂自产和装备军队。可加特林机枪在上述国家的表现都比较一般,虽然在俄土战争和祖鲁战争里,英国和俄国都大量使用了加特林机枪,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在半自由枪机式等武器结构出现之后,枪械的射速进一步增加,加特林机枪原本的射速优势就开始削减了。尤其是在1884年,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了著名的马克沁机枪之后,这加特林机枪的价值就大幅度锐减,连加特林自己都把加特林机枪的版权转让给了柯尔特公司。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加特林机枪采用弹匣供弹,但可靠性和持续性远不如采用帆布弹链供弹的马克沁机枪。在射速上双方也没有可比性,毕竟马克沁机枪的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而柯尔特公司虽然考虑为加特林机枪装上电动机,可考虑到当年的电动机无法小型化,再加上帆布弹链在过高射速下有可能会出现断裂和卡壳的问题,所以加特林机枪的小型化也就搁置了下来。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有关技术得到完善的前提下,加特林机枪这一概念才被重新提出,并得到现代化的升级,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多管机炮和米尼岗多管机枪在战场上对敌人进行物理渡化的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