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小九直播app

干货!4大心血管标志物专家共识42条推荐

产品时间:2024-04-28 来源:实验室干燥机

推荐产品
详细介绍

  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2005年-2020年中国心血管死亡人数由309万增至458万。

  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2005年-2020年中国心血管死亡人数由309万增至458万。随着中国居民的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因素的转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呈一直上升趋势。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心血管标志物临床研究证据的不间断地积累,肌钙蛋白、利钠肽和D-二聚体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最重要生物标志物。

  心肌肌钙蛋白不仅作为第四版全球急性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的必要条件之一,也被所有胸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指南列为Ⅰ级a类推荐;

  利钠肽也是全球心力衰竭通用定义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被所有心力衰竭指南列为Ⅰ级a类推荐;

  D-二聚体是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的重要标志物,大多数都用在临床中、低度可能性急性肺栓塞和临床低度可能性主动脉夹层的排除诊断。

  三种标志物代表了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用于不同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是临床医生手中的三大利器。

  上述肌钙蛋白、利钠肽和D-二聚体三个重磅级标志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是三大标志物检测系统多样,系统间性能差异巨大且结果缺乏一致性,由此引发的临床困惑时有发生。

  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周洲主任牵头的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围绕三个标志物从检验和临床两个视角阐述了最新进展和国内现阶段应用要求。

  (1)cTnI和cTnT特异地表达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损伤或坏死时以单体和复合物等多种形式释放到外周血,是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两者在AMI诊断中具有同等价值。

  (2)hs-cTn检测技术可检出从心肌细胞胞浆内释放至外周循环血中的少量游离cTn。

  (1)hs-cTn检测的新方法应当满足在超过50%健康男性和女性人群外周血中均能够稳定地检测到cTn,且检测的结果等于或高于检出限,同时第99百分位浓度下CV≤10%,否则为con-cTn检测方法。

  (2)con-cTn要求在20%~50%健康人群外周血中能够稳定地检测到cTn,同时第99百分位浓度下CV值≤20%时,为临床可接受。hs-cTn和con-cTn检测的均为cTn,差异在于检测系统灵敏性,而不是被测物质。

  hs⁃cTn和con⁃cTn检测的均为cTn,差异在于检测系统灵敏性,而不是被测物质。

  (1)临床实验室应该至少验证LoD、LoQ、99thURL以及附近浓度下的总CV。每年至少验证1次,也能够准确的通过需要增加次数。

  (2)引进POCT检测系统时,应评估LoD和99thURL浓度下CV值等性能参数。

  (1)对于hs-cTn检测,中心实验室应该每天至少检测3种浓度的质控物1次。

  (2)对于con-cTn检测,临床实验室应该每天至少检测2种浓度的质控物各1次。

  (3)在开始检测患者样本之前,可接受的精密度至少要低于或接近生产厂商声称的数值。

  (1)用整数报告hs-cTn浓度,单位为ng/L,对于质控数值建议保留一位小数。

  (2)用保留两位小数的数值报告con-cTn浓度,单位为ng/ml或μg/L,对于质控数据建议保留3位小数。

  (3)建议制造商应公开其选择表观健康人群的入选和排除标准,并明确其99thURL的统计方法。

  (2)对于采用两种以上cTn检测的新方法的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应充分了解检测的新方法间的差异。

  (4)实验室应具有判断及处理假阳性或假阴性的能力,对于临床质疑要积极处理。

  (2)cTn水平出现上升和下降,且至少有1次高于第99百分位值参考上限,同时具有任意临床缺血证据可诊断AMI。如无心肌缺血的表现和证据,则应诊断为心肌损伤。

  (1)所有疑似ACS患者均应检测cTn,不同的诊断流程要选择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和界值。

  (2)0~1、0~2、0~3 h的快速诊断流程应采用hs-cTn检测的新方法,并进行临床验证。

  (3)单次检测hs-cTn低于LoD可安全排除胸痛时间超过3 h患者的AMI风险。

  (4)单次检测con-cTn阴性,或低于LoD不可直接排除AMI,应在6 h后再次检测,观察其变化。

  【推荐意见9】cTn高于99thURL,且变化幅度超过20%,考虑为急性心肌损伤;如持续升高状态,且增幅变化20%,则可能为慢性心肌损伤。动态监测结合临床情况是明确心肌损伤病因的重要手段。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全身性疾病、手术、感染甚至药物医治均能导致心肌损伤,不同疾病的确诊需要结合临床情况。

  【推荐意见10】hs-cTn(不是con-cTn)可用于经传统心血管风险分层中的中风险普通人群心血管风险分层,预测心血管事件。

  (2)对于具有两种以上不同cTn检测的新方法的医疗机构,应该为临床提供不同方法的敏感性的差异。

  (4)对于hs-cTn快速诊断急性胸痛患者流程建议从采血至结果报告时间短于1 h。

  【推荐意见12】为降低不同检验测试平台间结果差异,应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标准参考物质(SRM)2921作为现有溯源物,并依据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盟心脏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组的cTn溯源链制造检测试剂盒。

  (1)同一医疗机构应采用同一种BNP/NT-proBNP检测的新方法(强推荐);

  (2)BNP和NT-proBNP不呈完全平行关系,检测结果不能互相转换(强推荐);

  (3)不同检验测试平台间的BNP/NT-proBNP结果不能互相比较,应在同一检验测试平台进行BNP/NT-proBNP连续监测(强推荐);

  (4)检验工作者应了解BNP/NT-proBNP检测的新方法的抗体靶表位与交叉反应、检验测试灵敏度和校准品溯源等(强推荐)。

  (1)临床应用前应对BNP/NT-proBNP检测的新方法学的精密度、线性范围及临床可报告范围等性能指标做验证(强推荐);

  【推荐意见3】BNP/NT-proBNP检测报告单中的参考值应以参考区间为准,并在报告上注释其各医学决定水平(强推荐)。

  【推荐意见4】BNP/NT-proBNP应在采血后4 h内完成送检及检测(强推荐)。

  【推荐意见5】使用国际单位(ng/L)报告BNP/NT-proBNP检测结果(强推荐)。

  (1)解读BNP/NT-proBNP检测结果时应始终考虑年龄、肾功能和BMI等影响因素(强推荐);

  (2)BNP和NT-proBNP均可用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预后评估,且预测价值相当(推荐)。

  (1)BNP/NT-proBNP是心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标志物,但应始终与其他临床信息结合使用(强推荐);

  (1)心衰住院患者应在入院、出院及病情变化时进行BNP/NT-proBNP检测(推荐);

  【推荐意见10】心衰患者出院后,每2~4周检测1次BNP/NT-proBNP,病情稳定后改为每2~3个月1次(推荐)。

  【推荐意见12】BNP/NT-proBNP是肺动脉高压风险分层的唯一生物标志物。

  对于随访期间的风险分层,使用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和BNP/NT-proBNP的四层风险分层模型:

  【推荐意见13】BNP/NT-proBNP是冠心病(稳定性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推荐)。

  【推荐意见14】BNP/NT-proBNP可作为CKD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弱推荐)。

  【推荐意见16】BNP/NT-proBNP是肿瘤患者接受心脏毒性抗癌药物医治前心血管风险评估生物标志物,亦是治疗中和治疗后药物心脏毒性监测生物标志物(推荐)。

  【推荐意见17】≥65岁患者或45~64岁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应检测BNP/NT-proBNP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强推荐)。

  【推荐意见18】BNP/NT-proBNP是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推荐)。

  (2)不同检测系统间D-二聚体检测结果难以相互比较,连续检测建议使用同一检测系统(强推荐);

  (3)检验工作者应熟悉本实验室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检测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等(强推荐)。

  (1)D-二聚体检测的批内精密度:正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CV应≤15%,异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CV应≤10%;日间精密度CV应≤15%,当D-二聚体用于VTE排除诊断时,应设置质控靶值水平在cut-off值附近的室内质控,且cut-off值检测结果的日间精密度CV应≤7.5%(强推荐);

  (2)D-二聚体在cut-off值浓度水平处的敏感度应≥97%,阴性预测值应≥98%(可信区间的下限≥95%)(强推荐)。

  (1)实验室应根据所用D-二聚体检测系统的方法学、制造商声明和自己的验证结果来确定标本的拒收原则(强推荐);

  (2)解读D-二聚体检测结果时,应始终考虑样本因素、生理状态及药物的影响(强推荐)。

  (1)实验室应使用来源明确且经本地验证的正常参考区间,同时标注当前检测系统用于VTE排除诊断的cut-off值(强推荐);

  (2)使用μg/L或mg/L作为D-二聚体的测量单位,FDPs测量单位应与D-二聚体统一(推荐);

  (3)D-二聚体报告应提供的要素包括:正常参考区间、VTE排除诊断cut-off值(如已验证)、报告方式(FEU或DDU)和计量单位(μg/L、mg/L)(强推荐)。

  (1)对于无明显血栓发生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临床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阴性的结果可排除DVT,阳性者推荐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Wells评分为中、高度可能的患者,首选血管超声检查(强推荐);

  (1)应基于临床经验或临床可能性(Wells评分或校正的Geneva评分)联合D-二聚体检测进行急性PE的筛查。临床评估中、低度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阴性可除外PE,如D-二聚体阳性,建议进一步行确诊检查,如CTPA(强推荐);

  对于年龄50岁以上的低度VTE 临床可能性患者,应采用年龄校正的cut-off值(年龄×10 μg/L FEU),低于cut-off值者为阴性(推荐)。

  (1)临床低度可能性患者D-二聚体阴性可以排除AAD;而临床高度可能性患者,应直接进行CT血管造影,D-二聚体结果阴性不能排除AAD(推荐);

  (2)D-二聚体升高可用于AAD的辅助诊断,与其他检查联合用于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指导下一步诊疗(弱推荐)。

  (1)不建议D-二聚体单独用于DIC的诊断,应结合其他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估(推荐);

  (2)建议实验室评估或验证其所用D-二聚体检测系统相应的诊断DIC的cut-off值(推荐);

  (3)连续动态监测DIC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管理提供相关依据(推荐)。

  (1)建议将D-二聚体作为COVID-19患者入院常规筛查项目之一,入院时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强推荐);

  (2)建议定期监测住院COVID-19患者D-二聚体水平,非常明显升高的D-二聚体(如3 000 μg/L)提示VTE风险增加,需考虑排查VTE及给予血栓预防的方法(推荐);

  (3)对于 D-二聚体升高、出血风险低的非危重型COVID-19住院患者,应用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优于预防剂量(推荐);

  (4)COVID-19住院患者出院后,仍有D-二聚体升高者应用30 d预防剂量DOAC(如利伐沙班)优于不给予抗凝药物(推荐)。

  (2)D-二聚体可用于判断VTE患者要不要延长抗凝及要不要恢复抗凝(推荐)。

  (1)由于排除效率较低,不提倡将D-二聚体常规用于肿瘤患者VTE的排除(推荐);

  (2)D-二聚体与其他临床因素结合,可用于肿瘤患者VTE风险的评估(推荐);

  (3)肿瘤治疗前,D-二聚体结果有助于实体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