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至17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主办的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暨专项学术年会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数十位院士专家、国内海洋领域学者、相关企业代表汇聚一堂,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海洋实验室主任张偲表示,广州海洋实验室以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主要依托单位,目前已汇聚包括16个院士团队的47支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为粤港澳大湾区岛屿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创性科技支撑。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颠覆者”的重任。2018年10月8日,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在广州组织召开“广州海洋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时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以《广州海洋科技省实验室建设方案》为题作汇报。
2018年11月14日,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这中间还包括广州海洋实验室。2019年1月8日,在广州南沙举行的首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上,广州海洋实验室揭牌成立。
据了解,自2017年12月以来,广东已启动建设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其中,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深度参与了5家,领域分别为再生医学与健康(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材料科学与技术(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近代物理研究所等)。
其中,广州海洋实验室以“立足湾区、深耕南海、跨越深蓝”为使命定位,聚焦“海洋安全与战略资源开发”核心科学问题,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发基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获批成为南海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目标。
广州海洋实验室是促进广东省乃至国家海洋科学发展、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引领海洋战略新兴起的产业的核心力量,符合“海洋强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重大需求,可深度支撑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有望在国际海洋竞争中发挥重大科学技术引领作用。
事业因人才而兴。广州海洋实验室通过部署47个人才团队项目,集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50多个单位参与建设。目前已确定加入的院士团队有16个,常规合作研究团队31个。现已引进双聘人才近900人,其中全时双聘446人。实验室已招聘全职人员63人,其中高品质人才5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今年3月25日,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张偲院士荣获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广州海洋实验室副主任龙丽娟主持的“南海岛礁多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月30日,龙丽娟、唐丹玲研究员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张偲表示,作为重大创新载体,广州海洋实验室瞄准国际海洋科学技术前沿,成立一年多,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在经费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开放创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有实质性的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广州海洋实验室广泛开展科学合作,截至目前,发表SCI论文131篇,申请发明专利38件、软件著作权2项,其中4项与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紧跟疫情防控热点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开发关于疫情扩散风险、风险等级评估模型,为广东省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开发海洋、经略海洋,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习多次在不同场合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吹响号角。在今年11月28日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的贺信中,习希望所有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广东省具有优越的海洋区位优势、直面南海,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点区域。广州海洋实验室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突出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装置、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劲的聚才能力,按照全国统筹、合理地布局、相互协同的原则规划,对标国内外最优、最好、最先进,对标国家海洋实验室建设。
今年3月9日,作为南沙自贸区科技领域的粤港澳合作重点项目,被视为大湾区海洋科研攻关“新地标”的省实验室广州海洋实验室海洋科技支撑平台正式动工。该平台项目将建设2#科研主楼、3#实验楼,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巩固实验室的发展基础,为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冷泉ECO大科学装置项目、大洋科学钻探与莫霍面研究中心项目的顺利启动提供有力支撑。实验室首批基建项目包括核心园区、冷泉大装置园区、大洋科学钻探与莫霍面研究中心园区。其中,核心园区建设2栋科研楼,预计2021年12月完工。
据了解,广州海洋实验室首批重大专项创新团队项目瞄准“三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着力解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核心科技难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海洋能源与资源、海洋地质演变与地质灾害防治、海洋环境与全球变化、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技术与海工装备、智慧海洋与综合利用”六大专项方向,部署47个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项目。
在大湾区科学技术合作框架之下,该实验室正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粤港澳科研力量建设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并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零的突破。
在建设布局方面,采取“总部+网络实验室”创新模式,保证总部与网络实验室协调发展。实验室总部设在南沙区,已经成立了深圳、香港分部。目前,两个分部建设进展顺利,在实验室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发挥非消极作用,有力推动广东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
今年9月21日,广州海洋实验室第一届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广州召开。管委会主任、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对实验室取得的阶段性进展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广州海洋实验室未来的发展,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保驾护航;二是要擘画新时代蓝图,为筑就世界一流海洋科研机构谋篇布局;三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新型制”。
2019年5月,中科院和广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同建设广州南沙科学城、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合作协议,加快推进中科院在穗研究机构和创新资源集聚发展。今年11月21日,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启动大会在南沙区举行。
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在大会上表示,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启动,对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汇聚全世界创新资源,大幅度的提高广州、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技术创新、未来产业策源功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广州将全力推进明珠科学园相关项目建设。
当前,广州正着力构建“1+4+4+N”高端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其中“1”即以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作为南沙科学城核心区域,明珠科学园面向深海、深空、深地,聚焦海洋、空天、信息等领域,将聚合、提升中科院在穗研究力量,推动中科院各类创新机构、高端创新平台集聚,着力打造国家原始创新资源的集聚地、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人才高地及创新高地。
据了解,依托南沙科学城,大湾区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正在打造中。南沙区围绕构建“1+1+3+N”科创平台体系,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支持建好广州海洋实验室,推进冷泉ECO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把南沙科学城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南沙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南沙拥有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地处珠江口的临海优势、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毗邻港澳的开放优势,目前已形成海洋交通运输、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科技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南沙形成了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船舶工业配套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涵盖制造、维修、租赁、集装箱、物流、内外贸航线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具有产业链耦合关系的企业集群。
在海洋科技方面,南沙已先后集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一大批海洋科技力量,先后落户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等重大海洋科创平台,正在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落户,将其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海洋科技、促进可燃冰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是广东发展海洋科技的首选之地。其中,南沙区已形成海洋研发与产业自然集群的优势,是省实验室落户的首选之地。”张偲表示,广州海洋实验室选择落户南沙,更看重南沙的滨海环境和生态发展理念,这与实验室在岛屿岛礁可持续开发研究、大科学装置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相契合。
广州海洋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孙龙涛表示,实验室成立一年多,得到核心共建单位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下一步,实验室将着力推动不同学科方向交叉融合,持续提高实验室科研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与科研支撑能力,为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打好基础。
由中科院、广州市、南沙区三方共建的广州海洋实验室,只是中科院“重仓”广州南沙的一角。在南沙这个滨海新城,中科院旗下的创新资源正在快速集聚。其中,广州海洋实验室在广东省各级政府、中科院和自然资源部的指导与支持下,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广东省重大需求,不断走向海洋、研究海洋、经略海洋。
今年7月18日,一艘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在广州下水,并被正式命名为“实验6”。这是国家科教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也是目前国内3000吨级综合科考船的旗舰船型,将极大提高我国深远海的科考能力。
9月23日,“海洋地质二号”调查船正式交付给广州海洋实验室核心共建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该船集多学科、多技术手段、多功能于一体,具备海洋能源资源勘查和环境、水体及地质等重要影响要素实时监测、分析与评价等综合能力。
海洋科学考察船一直都是人类认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测与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台、基本工具与载体。“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科技离不开基础能力的建设。建设性能先进的科考船,打造海洋科考国之重器,提升海洋探测能力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张偲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据介绍,“实验6”与“海洋地质二号”入列后,广州海洋实验室的科考船有12艘,同时在建的有2艘,包括“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与配套“保障船”。其中,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于2020年4月13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目前已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力争2023年底交付使用,总投资约48亿元。
广州海洋实验室将依托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等国家大科学装置,打造海洋科学前沿基础部、海洋高新技术部、海洋大科学平台部和海洋产业孵化部,聚焦8大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7大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建设6大创新支撑平台,打造5个产业孵化中心。
其中,“冷泉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大科学装置”是南沙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的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也是广州海洋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将服务可燃冰的绿色开发。该装置建成后将用于观测和模拟冷泉系统生态演变过程、机制及其生态学效应,支撑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产业化发展。
广州海洋实验室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参加单位之一。2020年2月17日至3月18日间,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迈出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中极其关键的一步,为实现可燃冰能源“从钻台走到灶台”奠定坚实基础。
“现在我们国家在科技界一个很大的成就是上天,但是下海还是有很多活要干,包括海底空间站、深海钻探、海洋生物等。”张偲指出,海洋研究事关国家核心利益,今后必将尽自己的努力,为海洋强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作出应有贡献。
广州海洋实验室还将联合中科院、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市各方力量,以“实现国家意志,完成国家使命”为目标定位,围绕岛礁稳态安全与健康发育、可燃冰等烃类能源的绿色有序开采、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南海国土安全技术等,努力建成南海国家实验室。
潮平两岸阔,风正好扬帆。粤港澳大湾区东风正盛,广州海洋实验室乘势而起,发挥重大战略平台支撑作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海洋科技向更蓝、更深、更远和陆海统筹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