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小九直播app
当前位置:首页 > 小九直播app

在探索与创新中前行——2015年地质科技回眸

产品时间:2024-05-17 来源:小九直播app

推荐产品
详细介绍

  2015年是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的第5年,也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围绕重要成矿区带,全方面提升地质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全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

  山东焦家金成矿带“密码”破译,最新研究建立了焦家成矿带深部矿体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创新矿床地球化学深部矿体定位找矿法,李家沟超大锂矿找矿模型建立,提交了氧化锂资源量51.2万吨,达超大型矿床规模。钦杭成矿带东段建立成矿新模式“层体同位”区域成矿模式,为今后地质矿产调查评价指明了方向。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获得最新进展,建立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床勘查模型。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一张图”出炉,铁、铝、金、铜等25个矿种资源潜力摸清。集成七大洲207个国家遥感调查成果与分层解译,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一张图”面世。11个省志编成,对一些重大地质疑难问题提出新认识。我国首幅月球地质图1:250万《月球地质图》(虹湾幅)中、英文版发行,是应用我国自主探月科学数据编制的首幅月球地质图。中国陆域1∶100万航磁地质构造系列图编就,为区域构造研究和油气勘探选区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地质找矿基础研究获多项进展。香格里拉地貌成因之谜破解。钦杭成矿带建立7个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最新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三条著名铜矿带成因一致,西藏班公湖怒江铜矿带与玉龙斑岩铜矿带和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一样,都形成于碰撞后造山环境。大兴安岭南段地层厘定有新依据,统一了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存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事件以及150Ma~135Ma之间存在构造体制转折的认识。福建省紫金山矿田龙江亭矿床研究获新进展。最新研究发现,龙江亭矿区从早到晚发育明显4期蚀变,成矿期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经历了2次成矿事件。

  古生物研究获得最新进展。辽宁朝阳发现喜水龙亲代抚育行为化石记录;最新发现东方颌翼龙属于晚侏罗世喙嘴龙类新属种,填补了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间翼龙化石的空白。云南澄江生物群研究获重要进展,一系列栉水母化石揭露了该门类在早寒武纪世一段隐秘的演化历史。浙江安吉发现“布尔吉斯页岩型”海绵动物群化石,为全球首次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型海绵动物群。

  地质找矿获得多项突破。贵州首个超大全隐伏金矿现身,提交资源量达120吨。山东栖霞实现金矿找矿突破,栖霞市西林陡崖台前成矿带探明金矿石量1079万吨、金金属量30.34吨。“嵩县模式”的主矿区河南槐树坪矿区探明一大型金矿,勘探查明金资源量31.5吨,伴生银资源量85吨。贵州省天柱县新探获重晶石1.2亿吨资源量。河北唐山市滦县古马镇查明一处1.3亿余吨资源量的铁矿。多彩整装勘查区再出彩,青海查涌矿区钻遇厚500多米含铜钼矿化带,初步估算铜铅锌银钼333+334资源量20万吨。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探获48米厚矿体,验证了此前资源潜力将逾1000万吨的预测,再次显示了罗布莎铬铁矿巨大的找矿潜力。

  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看好。东沙隆起以南、以东海域是进一步勘查中生界油气资源的最有利海域,可作为我国开拓南海油气资源的战略选区。塔里木盆地完成7条大剖面的拼接处理解释工作,首次在塔中南坡和北坡识别出典型台缘相带。涪陵页岩气示范基地探明储量3805亿立方米,提前两年超额完成目标,并建成46.46亿立方米产能。内蒙古阿巴嘎旗伊和高勒地区首现挥发性油藏。青藏高原海相油气勘探获重要进展,研究发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具有晚期成藏特点,发育四套生储组合,评价石炭系油气地质资源量为6亿至7亿吨。涪陵页岩气田探明储量增至3806亿立方米,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页岩气田。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未来洁净的新能源,正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最新研究发现,南极近海陆缘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前景好。南藏北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找矿新线索,羌塘盆地、青海乌丽地区圈出找矿有利区。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建立,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满足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面向全社会集中提供一批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包括1∶50万分省地质环境系列图(公开版)、1∶25万地质图数据库(公开版)、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整装勘查区文献专题数据库等,以及中国自然资源图集、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3部专题图集。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对外公开发布了8万个钻孔柱状图信息,将为我国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建设、区域规划制定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等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支撑。

  借助地质调查智能感知服务框架,我国实现碎片化地质数据“智能检索”。这一框架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地质信息化工作已由“网格”、“云”初步进入大数据时代,有望助推我国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由经验型调查向智能地质调查转变。

  贯彻“互联网+”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现中大比例尺网络在线万幅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省级地质资料服务目录、93幅海洋地质调查最新基础地质图件及数据和一批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均提供网上服务。

  “地盒”问世!按需搭建地质应用软件成现实。“地盒”由在线服务平台和综合业务处理平台组成,可全面实现一站式地质业务服务,让地质空间信息自由流动。

  我国最新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发布,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和地图网上展览开通,并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天地图2015版发布,新增了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科学实验平台等专题服务。

  以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三大问题的破解作为己任,加大地质科技研究,发挥重要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数字海洋地质工程助力海岸带地下水监测,山东半岛新增4处地下水监测数据无线传输站点。新疆喀什发现两处大型水源地,沂蒙山区圈定4处地下水源地,水质良好,可以满足缺水区地下水开发与合理利用规划的需求。

  河南安阳、焦作、平顶山等地发现378万亩富硒耕地资源,为当地农产品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疆伊宁及阿克苏地区新发现1000平方千米富硒土壤资源,将为当地政府土地资源规划、开发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我国着手建立突发地灾遥感监测数据库,为突发性灾害应急遥感调查提供决策支持。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启动,将通过对川滇地区的活动断裂探查和地壳精细结构探测,获得精细的地下三维结构状况。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河南夜长坪特大型钼矿选矿难题破解,磁分离技术成功实现了斑岩和矽卡岩矿石的分离。瞄准低品位铝土矿、氧化铅锌矿、“宣龙式”赤铁矿、低品位菱镁矿、隐晶质石墨矿,典型难选冶矿利用有了创新技术。针对攀西地区开展的浸染型铜多金属矿分离新工艺研究,实现了铜及伴生矿产的高效综合开发。

  “一带一路”油气系列专题图件初编完成,包括“一带一路”主要含油气盆地分布图、主要资源国剩余可采储量分布图、主要资源国石油产消量对比图、主要资源国天然气产消量对比图以及“一带一路”国家风险评估图、“一带一路”主要油气基础设施图,为国家制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规划及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础依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丝绸之路学院揭牌,将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人才、科技和产业的需求,担负国际学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协同创新、丝绸之路国际资源环境论坛、推进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日常运转等五项职能,为一带一路战略和沿线国家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撑、科技服务和决策咨询。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为了支撑地质找矿突破,发展和建立地灾防治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相继揭牌,对满足国家矿产资源需求及制定国家资源战略等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搭建“深地计划”新平台,我国设立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希翼为深部能源、资源重大突破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护航国土资源卫星精准运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成立。

  大陆科学深钻是一项涉及不同学科、不相同的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地学理论前沿和现代科学钻探工程技术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现代管理理论的融合。

  我国陆架区深部地学研究启动,南黄海2000米科学深钻将为东部陆架区形成演化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重要资料。我国首个干热岩科学钻探深井在福建省漳州龙海市东泗乡清泉林场开钻,钻探深度将达4000米,这标志着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大陆架科学钻探获重要进展,完成南黄海陆架区、南黄海盆地海上钻探作业,在地层格架、海侵历史、物源转换等方面都取得了全新认识。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通过验收,为地球深部探测及深部矿产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仪器设施和技术上的支持。“松科二井”钻进至4000米,突破311毫米口径取芯钻进回次长度世界纪录,大大节约了钻进的辅助上班时间。浅钻技术在西藏高原区成功应用,取芯率由20%提高到85%以上,在西藏海拔4800米的山南地区浅层取样中取得突破。四川省宣汉县黄金口钾盐普查项目钻探工程启动,标志四川新一轮找钾工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我国入地下海科学研究又添新利器,成功研发3500米全液压岩芯钻机和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将为我国开辟第二找矿空间,开展地球深部探索提供装备支持。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多用途钻机“海牛”号在南海海试成功,首次实现了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海底,对海床进行60米钻探,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深水海底取样的能力。我国自主研制原位保压取样器在中国南海陵水区块海试成功,为开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温度高压力钻井液流变仪一直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由西方国家掌握。科研人员攻克高温度高压力自动控制、耐腐蚀高温度高压力测试釜以及高精度黏度测量、采集与处理等各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超高温度高压力钻井液流变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在压力220MPa、温度320摄氏度的情况下正常测量样品的黏度。

  中国自主研制“彩虹3”中型无人机亮相,将主要使用在于基础地质调查、金属矿产和放射性矿产勘查等领域,具有安全系数高、智能化程度高等四大优势。我国首个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在粤运行,既可向行业提供毫米级定位服务,又可向大众提供导航服务,可向广东用户更好的提供高精度北斗定位导航在线服务。高空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达到实用化,可实现长距离远程测量,不仅适合海洋、平原、沙漠及低山丘陵地区,同时可在高海拔地区开展航磁测量。

  地质灾害监测仪器核心研发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发了滑坡深部位移监测仪,实现了滑坡深部位移和扭转方位的同步测量以及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

  中国地调局快速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人才破解重大能源、资源、环境、灾害难题的能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出台《关于加强地质调查成果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地质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全面启动地质科学技术人才工程。其中,地质科学技术人才工程包括三项重点人才计划,分别是卓越地质人才计划、杰出地质人才计划和优秀地质人才计划。

  广东省地质局真正开始启动“南粤地质人才工程”,旨在形成各专业各层次人才梯队,为整个地勘系统储备结构符合常理、数量充足的总工程师及分管业务的队级领导等后备干部队伍。

  加大科普支持和传播力度。全国建成138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初步建成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科普基地网络。地大(武汉)加大科普平台建设,组建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成为中国地学科学传播的新增力量。

  一路走来,厚积薄发,荣誉加身。2015年度,国土资源领域多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成果囊括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两名外籍专家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高效勘探及关键技术项目,由成都理工大学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项目等5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中科院院士翟明国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地球科学奖)。付锁堂等14人获第十四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50人分获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银锤奖。地学领域新晋19名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锐当选中科院院士。地科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副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是国土资源部获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的第一人。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研究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出去”,在国际合作舞台展现风采。

  我国新命名124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其中太平洋101个、印度洋15个、大西洋8个。我国科学家引领国际地学“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曹汇当选世界青年地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

  中外科学家联合申请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金刚石和地幔再循环》获国际地科联批准立项,将推动中国蛇绿岩和铬铁矿研究迈入世界前沿水平。中印地调局签订地学合作备忘录,全方面开展基础地质、成矿规律、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地调技术等合作。中越北部湾湾口外海域共同考察启动,两国专家将开展地形、地质、地球物理考察,实现成果共享。中越海洋地学合作研究大幕拉开,双方将以长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及近岸海域已有的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共同调查和综合对比研究。中国与CCOP成员国开展海岸带和海洋地学领域合作,共同解决区域性重大地质问题,提高应对海岸带地质灾害能力。